名词消费

2014年开始渐渐远离敏捷圈的一个原因是过去十年中随着敏捷的流行,不断地涌现出新名词:DevOps,、OKR、Design Thinking、Design Sprint、合弄制(Holocracy),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咨询师(老司机们)不断地追逐这些名词,占有这些名词,然后去后知后觉的小白们去推销这些概念,收取智商税。

仔细回想一下,所谓的Design Thinking,真正带来了多少发明创造?或者更直接一些,有哪些真正的产品承认自己是Disign Thinking创造出来的?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下,在收取智商税的那些老司机们,有几个真正用Design Thinking设计过产品?利用DevOps帮助哪些产品发布更加流畅、稳定?还是更多是通过翻过几本书,参加过几个Workshop,通过知识(或者语言)的优势,抢先获得信息,对于后来人收税?

无独有偶,其实不光是敏捷圈,名词创造以及概念营销,其实是各个圈都乐此不疲(其实互联网圈、营销圈、区块链圈更加疯狂)。当然这是很多人的活法,但是我的选择是保持一定距离。

如何辨别消费名词的老司机?

方法一: 观察老司机的过去做过的事情,参与过那些产品?在里面承担什么样的角色?有什么样的贡献?还是一直每隔一段时间,又推出新名词,给自己带新的帽子,比如:教练、创业导师、创客、XXX Master。。。另一个宣传就是自己的标签,比如实干派、行动派、吃自己的狗粮、把手弄脏。。。

方法二:观察分享的内容,分享的更多是抽象层面的概念,热衷于辩论?还是分享具体的问题,自己的做法,以及自己针对具体问题的思考。我会看他的简历或者简介,比如领导帮助超过XXX组织敏捷转型,我会纠结于帮助的定义是什么?是不是帮大家订会议室和午餐?

方法三:分享的是过程类的、流程类的(获得了某证书、导入了某实践、参加了某些课程),还是结果类(无论成功还是失败)

如何避免成为名词消费者,如何#接地气

  • 打穿到具体问题。以G2Rail的例子来说,如何让说斯里兰卡去意大利的旅客,利用泰米尔语搜索佛罗伦萨到米兰的火车。
  • 根据具体问题来规划学习路径,而不是根据“名词门派”(比如发证组织给出的“成长路径”)来学习。

给一个具体的例子,昨天G2Rail香港的实习生Hamza(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Material Engineering专业)从我这里收到一个任务,我希望帮助G2Rail的全球订票旅客,能够在订票之后,收到自己出发火车站(比如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信息)的信息,其中包括“火车站常用词汇”。这意味在首先Hamza同学要学会分解任务,切分目标,然后需要深入了解火车领域的知识,并翻译成28种语言,接下来考虑如何存放信息,数据库还是CSV文件,学习一门语言(比如Ruby),去实现一个函数,根据旅客使用的语言以及目的地国家的本地语言,提供下面的列表。

Share